




取消
清空記錄
歷史記錄
清空記錄
歷史記錄
氣力輸送其實很簡單,因為實際上它只有兩個類別:如果輸送的材料懸浮在整個管道的空氣中,則該機制符合稀相輸送的定義,反之,如果以非懸掛模式以低速輸送,則系統屬于密相(濃相)輸送。
那么真正選擇起來有這么容易嘛?
事實并非如此簡單,而且存在很多誤解和錯誤選擇的空間。那么設備需求方如何做出明智的選擇呢?第一步是了解每種氣力輸送方式的優點和缺點。 第二步是查看您自己特定的工藝規范,只有了解了這些您才能選到最適合您的氣力輸送。
稀相氣力輸送:
稀相氣力輸送工藝流程較簡潔沒有過多的開啟閥門,易損件很少,從電廠收塵器灰斗處接出落料管,接口處設蝶閥控制(起到關閉檢修作用),落料管下方可建一座集料倉,以確保稀相輸送泵內腔有一定的壓力,倉下接輸送泵,氣流通過羅茨風機鼓入輸送泵主風管再經噴嘴高速進入擴散混合室,泵體內流化的物料在物料的料壓和噴嘴的負壓共同作用下進入擴散混合室與氣流混合,被氣流攜帶沿管道輸送至灰庫,倉頂設收塵器。
稀相氣力輸送設備當輸送氣流速度較高,灰氣比較低時,粉粒基本上以接近于均勻分布的狀態在輸送管氣流中懸浮輸送,對管道磨損小,在中短距離氣力輸送項目中使用稀相輸送更加經濟。在10-30米短距離小輸送量氣力輸送項目中,可使用旋轉給料機接溜管擴壓管輸送,麥克曼氣力輸送建議稀相氣力輸送一步到位,使用帶有氣化物料,能使物料和氣流混合,帶有噴嘴和擴壓管的稀相氣力輸送泵,達到使用壽命長、動能轉換為壓力輸送不堵管運轉可靠,無揚塵、符合環保標準的效果。
稀相氣力輸送系統整體配置簡約,主要設備有氣源羅茨風機、低壓輸送泵、庫頂布袋除塵器,庫頂除塵器處理風量相比濃相輸送終端除塵器要大的多,因稀相輸送用氣量較大,稀相氣力輸送泵自身不需動力,輸送壓力低(0.02-0.O9MPa),靠物料自身壓力加上氣流的噴吹輸送,實現不間斷連續輸送,系統輸送量能自動平衡出力。稀相氣力輸送泵一般體積小,結構簡單,后期幾乎沒有什么維修量和磨損件,土建投資費用低,輸送管線布置簡捷、易安裝,輸送氣源選擇范圍大,可選用羅茨風機、壓縮空氣、風機等。
密相(濃相)氣力輸送:
正壓濃相氣力輸送系統在國內燃煤電廠輸灰引入較早使用較多,其輸送壓力可達0.8MPa,輸送距離達1km以上,系統出力多在10-60t/h范圍,大輸送量可達200t/h,正壓濃相氣力輸送系統自動化程度高,微機控制,操作簡單,反應靈敏,處理功能齊全,兼有遠程操作及手動操作功能。對于中短距離氣力輸灰而言,濃相氣力輸送運行維護成本費用高,一個進料閥價格幾乎能換一臺稀相輸送泵,對于低于300米的輸送距離不建議使用濃相輸送系統。
濃相氣力輸送的過程進料閥、排氣閥、進氣閥、出料閥要相互作用配合,對閥門磨損比較大。系統處于進料狀態,這時進料閥、排氣閥打開,進氣閥、出料閥關閉,物料在重力作用下落入密相泵內;當1個或多個泵內料位計被覆蓋,或達到設定落料時間時,進料閥、排氣閥關閉;在進料閥、排氣閥關閉并且充氣密封結束后,進氣閥、出料閥打開,物料進入管道開始輸送。
濃相氣力輸送設備是通過下引式發送器的動力源為壓縮空氣,輸送物料為粉粒狀物料,輸送風量和風壓可根據運行工況進行調整。
濃相氣力輸送優點:
1、單管出力大,輸送灰氣比高輸灰管長度在200米內可達40-50以上,空氣消耗量為正壓稀相系統的1/3,輸送量大壓力大對管道磨損也較大。
2、輸送管道少,由于系統實行串連輸送,幾個發送器作為1個輸送單元,合用1根輸送管道,支管數量少。
3、由于采用栓流式輸送,其輸送混合比高,耗氣量少,能耗低。
4、系統自動化程度高,微機控制,運行狀況動態顯示、故障報警,反應靈敏,處理功能齊全,設有遠操及手動功能,操作管理靈活方便、可靠。
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和環境保護、粉煤灰綜合利用的發展,火力發電廠氣力除灰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和應用。國內投產的氣力除灰系統有:正壓氣力除灰系統、低正壓氣力除灰系統、空氣輸送槽等。現階段運行的電廠大多使用以倉泵為代表的濃相型氣力輸送系統,輸灰系統設備包括倉泵、進料閥、排氣閥、出料閥等,另包括復雜的PLC控制系統,運行工藝流程復雜費用高,現大多已逐步改造為稀相氣力輸送。
濃相型氣力輸送系統存在的主要問題
1、空壓機保養與運行成本費用高。以一臺110kW空壓機運行為例,年保養與運行費用可達到45萬元,同時壓縮空氣易帶水、帶油,影響輸送效果。
2、出料閥、進料閥、排氣閥等部件故障率高,易出現閥芯磨損或關閉不嚴密現象。
3、倉泵采用料位及時間自動控制系統進行物料的輸送控制,控制臺接線復雜,輸灰系統出現故障需涉及電氣、熱工、除灰檢修三大部門多個專業人員到現場查找原因排除故障。
綜上所述,氣力輸送的使用范圍還是很大的,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如果您不知道什么樣的氣力輸送系統適合您,不妨咨詢一下江蘇恒博氣力輸送設備制造有限公司,針對每個客戶,我們會給到優質方案。
相關新聞
Related News
